ADC/DAC芯片作為模擬電路的高地,其技術壁壘極高,毛利率極高、產業集中度極高、下游應用無數,尤其是在軍事、通信、工業控制、醫療設備等領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這一領域對人才資源的需求遠大于資金,在外部技術封鎖、高性能產品IP被保護的情況下,具有正向研發能力的核心人才決定了我國在這一黃金賽道發展的天花板。
ADC/DAC芯片的技術難度
ADC/DAC是用來測量/模擬聲光電信號的,可是這些自然界信號都是連續的,而測量/模擬出來的是一段段不連續信號。為了讓不連續信號最大程度的與連續信號一致,就要在采集不連續信號時把每一次采集得到的信號都做的足夠小、足夠密集,這樣把所有不連續信號拼接在一起,就能最大程度上模擬自然界的連續信號。
所以ADC/DAC就像一把刻度足夠小的尺子,我們的目的是用它來測量各種彎曲的信號(類似微積分的方法)??墒侨绻咦拥目潭炔粶试趺崔k?那測出來的結果還準確嗎?一般來說,尺子的刻度正常情況下一小格應該是標準的1mm。但是由于生產精度,材質,受力引發的形變啦等影響,尺子上上標注的1小格可能并不是標準的1mm了,可能是0.98mm,也可能是1.02mm。這樣我們在量取一個物件的長度時就會出現誤差。
ADC/DAC芯片作為一把尺子,其“刻度”十分微小,外界的溫度、濕度、電磁感應等等因素都可能影響ADC/DAC的“刻度”,體現為理想特性曲線因各種噪聲影響而形成的實際特性曲線,進而使ADC/DAC芯片測出來的數據失真。所以就要通過各種方法提前對可能影響其“刻度”變化的因素進行排除。但是這些影響情況接近無窮,各種環境下的影響因素、作用量都有其個性,需要用極其復雜的數學工具進行反復的模擬仿真。其底層難點是數學、物理、化學、EDA軟件等多個學科的集合,對一個國家的綜合科研實力有極高的要求,這就是ADC/DAC芯片設計的難點。
國內市場暴漲牽引強大勢能
中國大陸是全球模擬芯片首屈一指的目標市場,根據IDC的數據,已占比36%,且隨著中國制造業升級,其占比仍在不斷攀升,成為全行業重點關注的機會,中國市場也一舉成為該領域兵家必爭之地。
行業龍頭TI(德州儀器)在2020年營收108.86億美元,保持了6%的增長,控制了業內20%以上的市場份額。中國是其最大的單一市場,2016年時曾達到峰值——公司當年134億美元的收入中,約有60億美元來自對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出口。
ADI(亞德諾)在兼并Maxim(美信)之后,收入規模已達到80億美元(2019),市場占有率接近15%,但仍低于TI的19%,其中中國大陸在多災多難的2020財年表現搶眼,是唯一保持增長的區域市場(增長2%),占比24%。
國內市場除熟知的5G基站建設對ADC芯片產生剛需之外,軍工領域的客戶也在逐漸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紤]到ADI/TI等外資供應商無法直接進入我國軍工市場,導致軍工客戶對國內供應商十分友好,愿意給國產品牌足夠多的信任和耐心,是難得的藍海領域。相控陣雷達是ADC/DAC芯片重要的被集成對象。相控陣雷達使用一系列天線元件,每個元件的相對相位各不相同,從而控制輻射圖或波束。波束可以通過電子方式對準各個方向,從而克服機械控制天線所具有的速度受限和可靠性問題。因此,它可以極大地降低尺寸、重量和功耗 (SWaP),使其成為備受雷達、通信、航空航天和電子戰等國防應用的青睞。
據不完全統計,未來一段時間內,ADC/DAC芯片在有源/無源相控陣雷達領域的軍方采購需求高達3000多萬只,市場體量上百億人民幣量級。同時,在各類軍用載具(飛機、艦艇等)上,雷達的使用也是十分充分的。不僅有進攻用探測雷達,也有防守用雷達信號接收機,使各類軍用載具的雷達使用率大幅度提高。未來五年軍民市場規模有望合計達到6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00億元),全球占比37.5%。2016-2020年我國軍用雷達市場有望達到170億美元。受益軍工電子信息化以及彌補差距,雷達軍用市場空間廣闊。隨著國家經費投入、裝備平臺建設及編制改革的推進,預計軍工電子信息化未來十年市場空間超萬億。軍用雷達搭載平臺包括軍機、艦船、坦克等。目前中國與美俄在軍機產業鏈、海軍力量、坦克數量上差距巨大,在規模擴大、更新換代的驅動下,軍用雷達有望實現大規模發展。
國產供應商逐漸發力
相比于起步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國際競爭對手,第一批國產民營ADC./DAC芯片設計企業普遍于2003-2013年前后才開始創業,目前已經有多家上市公司:如芯??萍?2003,于2020年登陸科創板)、天微半導體(2003)、昆騰微(2006,沖擊科創板失利)、海芯(2006)、思瑞浦(2007,于2020年登陸科創板)、圣邦微(2007,于2017年在創業板上市)、芯佰微(2008)、云芯(2010)、國石半導體(2011)、迅芯(2013);也有國企背景的改制企業:如上海貝嶺(老牌國企,主板上市)、美辰微(中電14所,2010)、吉芯(中電24所,2019)、民芯(航天772所,2005);以及2016年以來的后起之秀,都有深厚的海內外知名高校背景和VC/PE的加持:如智毅聚芯(2016)、韜潤半導體(2016)、治精微(2017)、九天睿芯(2018)、靈矽微(2018)、類比半導體(2018)等。